7*24小時服務熱線:
13871144151
武漢文偉吊裝是一家實力與口碑兼具的吊裝公司,在圈內頗有盛名。近日,其喜提一輛中聯重科400噸全地面起重機,至此公司起重機設備達到30臺。說起這家實力雄厚的公司,就不得不提其負責人——敖文偉。在圈內人眼中,他是名副其實的吊裝大咖;在司機眼中,他是一個好老板;而他,其實更是一名“抗疫英雄”。
去年大年三十,敖總剛起床,正準備貼對聯,這時他突然接到了一條通知,需要馳援火神山、雷神山醫院建設。
來不及多想,敖總果斷的接下了任務,立即著手準備人和設備,成為了一名抗疫“逆行者”。當日上午10:30,文偉吊裝當時所能調動的所有吊車、平板車都已在火神山、雷神山現場就位,共計多達十余臺。
然而設備雖然就位,找吊車司機卻成了難題。
“我們公司是1月19號就放假了,所以很多司機師傅都回家了,設備都停在停車場,主要就是沒司機。”敖總回憶著當時說道。
司機不足,那就親自上陣。敖總兄弟三個,加上在武漢的親戚朋友和滯留的司機,能開車的全都上了,每個人毫無怨言地接受了任務。為了趕進度需要24小時輪班作業,敖總便高出市價幾倍招人頂班,甚至還差人想辦法找關系,直接開車去省界線將吊車廠家的調試工也借過來了。
其實,真正的困難是在兩所醫院的建設過程中,司機們的住宿和吃飯問題。當時沒有好住宿條件,天又下雨溫度也低,于是他們特意帶了一臺依維柯汽車,鋪上被子就變成了“房車”,想著困了就能湊合睡一下。
“后來發現這輛‘房車’其實作用不大,因為大家基本上都是連軸轉,沒有時間睡覺,困了就在駕駛室瞇個把小時”,敖總感慨,當時所有人都忘乎所有地拼命工作著,大家都想快點好起來。此外,當時現場吃飯喝水也是一個大難題,于是,公司專門成立了由3人組成的后勤保障小組,負責所有司機的伙食,盡一切力量保障司機能吃好喝好。
經過十多天的奮戰,兩所醫院如期建成。在那么一刻,這群吊裝逆行者留下的身影是那么帥氣。
?
醫院建成順利交付,敖總卻沒有停下抗疫的腳步,回到小區后,他又投身到了志愿者工作當中。當時全國疫情已經很嚴重了,每天好幾千確診病例在增加,敖總老婆告訴他,小區聯系的愛心菜沒有車子拉,于是,他頂著倦怠的身子又沖在了一線。
“當時也怕,但是一想到那么多人沒菜吃,一咬牙就去了,后面感覺也沒那么可怕,就堅持下來了”,敖總說。在整個志愿服務過程中,他碰到了好多人和事,讓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大愛的力量——在大是大非面前,我們的國家、黨和人民真的都很團結,也都十分有擔當。
敖總給我們講述兩個例子:第一個是湖店社區的下沉黨員鄔法官,估計有六十多歲了,敖總和他一起搬了幾次菜,他除了運送救援物資外還在湖店社區看守,因為是老舊社區,沒有圍墻也沒有大門,他每天夜里都圍著整個小區轉好多圈,也勸回了很多想要外出的居民,六十多歲了,那么冷還下那么大的雨,從來沒有退縮過,扛菜的時候都不比我們這幫小伙子差。還有檢察院的陳晨警官一家,兩口子都是志愿者,從聯系菜農到親自去菜地摘菜再送到小區分發到各戶,扛起幾十斤的大米就像一個漢子絲毫沒有怕臟怕累,也沒有領導架子。
其實,這次抗疫過程中,與其說敖總感受到了大愛的力量,倒不如大家也從他身上感受到了大愛的力量。
共舟共濟,共克時艱。雖然這次疫情讓敖總的公司業績下滑收入減少,還貸和給工人發工資的壓力增大。但是,也讓他再一次深刻地體會到了“腳踏實地敢闖敢干”的重要性,他很有感觸地說,“做吊裝這一行必須得早出晚歸,風吹日曬,雖然很辛苦,但是我們卻很充實的。”
確實,敖總自進入吊裝行業以來,就一直堅守著這個信念,并很好地付諸實際行動。他15歲從武校畢業后,就跟著他爸爸和大哥一起做吊裝,憑借自己的勤奮與堅持,從當吊車學徒做起,一步一個腳印,到現在當老板,公司設備也從當時的幾臺小8噸到現在8-500噸共有30臺。尤其是這次,他的公司憑借上下齊力、不怕艱難,圓滿地完成了武漢火神山、雷神山醫院建設的任務,公司的聲譽更是得到了極大的提高。
現如今,敖總在吊裝行業可謂是風生水起,據了解,目前武漢市300噸以上的吊車共9臺,其中5臺都在他的公司。同時,公司業務范圍十分廣泛,涵蓋了設備吊裝、起重機租賃、市政工程總承包等等。
歷經艱難,更能看懂未來。面對疫情后的2020年,敖總十分樂觀,“今年將是危機和機會并存的一年,我覺得下半年國家整個經濟形勢會有很大改善,整個吊裝行業也將會超過我們的預期。”出于這樣的預判,他的公司及時調整了布局,并在近期采購了一批新設備——中聯重科400噸全地面起重機就是其中之一,他希望以此抓住市場機遇,同時助力武漢復工復產和國家建設。
沖鋒在前去年大年三十,敖總剛起床,正準備貼對聯,這時他突然接到了一條通知,需要馳援火神山、雷神山醫院建設。